公司新闻
[点击量:3090][来源:]
2013-06-29
永磁同步电机之永磁材料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基于碳钢的永磁
1910年以前,主要用含碳量为1 . 5 %(质量分数)的高碳钢作为永磁材料,后来将碳、钨、铬添加到钢中,使钢在常温下内部存在各种不均匀性(包括晶体结构的不均匀、内应力的不均匀、磁性强弱的不均匀等)以改善钢的磁性能,制成了碳钢、钨钢、铬钢等多种永磁材料。 1900年发现了钨钢,其最大磁能积达到0 . 34MGOe ( IMGOe " skl / m3)。 1916年,日本金属物理学家本多光太郎发现加钻的钨钢具有强磁性,开始了新型永磁合金的研究,1 917年制成含钻量为36 %(质量分数)的Fe - - Co永磁合金,其最大磁能积达到1 .SMG0e 。
2.铝镍钻永磁
1931年,日本的三岛德七发明了万e一Ni一Al三元永磁合金;1933年,本多光太郎研制出铝镍钻永磁。 1938年,英国人奥利弗等在Fe - - Ni一AI的基础上加人Co并采用磁场热处理方法改善了合金的磁性,20世纪40年代初,荷兰的范于尔克等人用同样方法制成高性能的AINICo:合金。后来,美国的埃贝林和英国的麦凯旋格等人发现定向结晶法可显著改善合金磁性。 1 956年,荷兰人科赫等制成含钦的FeNICoAITi合金,矫顽力显著提高。 1960年出现了定向结晶的AINICos磁体,后来又出现了定向结晶含钦的AINICos合金,与最初的铝镍钻永磁相比,矫顽力提高了20 。%,剩磁密度提高了56 %,最大磁能积提高了557%。
3.铁氧体永磁
1913年,Hausknecht对氧化铁和氧化钡的混合物进行试验,发现BaO + 5Fe203的退火样品有高的磁性。 1938年,日本的Kato和Takei用粉末氧化物制成永磁,标志着铁氧体永磁的诞生。 1947年,新西兰的J . L . Snoeck出版了《铁磁材料的最新发展》,公布了他们所发明的具有强磁性、高电阻率的铁氧体永磁。 1 952年,Went等人研制成功了最大磁能积为IMGOe的各向同性钡铁氧体永磁,并取得了专利。 1954年,各向异性钡铁氧体问世,最大磁能积达4 . 45MG0e 。 1959年,J . Smit和H . P . J . Wijn出版了关于铁氧体永磁的专著《铁氧体》 。 1 963年,高矫顽力铭铁氧体永磁诞生,当时国外研究水平已达SMG0e 。
4.稀土永磁
人类对稀土永磁材料的认识是从1 935年列宁格勒的科学家在《 Nature 》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具有高于34OkA / m矫顽力的Nd一Fe材料》开始的。稀土永磁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第一代(1 ' 5型Sn1Cos)、第二代(2 : 17型SmZ Co17)和第三代(NdFeB)。稀土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斓系元素―斓、钵、错、钦、枢、杉、铺、扎、试、摘、钦、饵、饪、臆、噜,以及与斓系元素密切相关的两个元素―抗和忆,共17种元素。最初是在瑞典的比较稀少的矿物中发现的,“土”是当时对不溶于水的物质的习惯称呼,故称稀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稀土元素分离技术和低温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稀土元素的低温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稀土元素在低温下大多有很强的磁性,但由于其居里温度低于室温,因此不能直接制成永磁材料。考虑到铁、镍、钻等元素在常温下具有很强的磁性,人们开始研究利用稀土与铁、钻的合金来提高稀土元素在常温下的磁性能。
1959年出现的GdCos合金具有较强的磁晶各向异性,1966年发现了Y(无5合金,1967年,美国学者K J . Strant等人研制出最大磁能积为5MG(美的阮1O兀粉末粘结永磁材料,成为第一代稀土永磁材料诞生的里程碑。 1968年采用普通制粉法制造的阮汇仇的最大磁能积为SM(汇泥,同年采用静压工艺,制造出最大磁能积为17 . SM ( X兔的SmCos永磁体。 1970年首次采用液相烧结法制造S11(溉永磁体,从而使Sn1(为:的制造工艺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1977年,日本的T . Ojima等人利用粉末冶金法研制出最大磁能积为30MG0e的Sm : Co17永磁材料,标志着第二代稀土永磁材料的诞生。